農機農藝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分類:
發布時間:
2014-01-02
導讀: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快速發展的階段,但在糧食耕、種、收和田間管理環節,許多農藝措施尚不能通過機械化手段加以實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實現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對提高農機化的發展速度,促進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機農藝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農機農藝融合既是提升農業裝備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機化發展中的一塊“短板”,2011年農機農藝融合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據業內專家介紹,如果沒有農機農藝融合,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業機械化。40多年前,我國農機工作者就發明了水稻插秧機,但由于沒有注重與農藝結合,更多只是機械地模仿手工插秧動作,水稻生產機械化進展緩慢。而日本隨后在研發機插秧技術時注意了育秧與機插秧結合,成為了當今水稻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棉花生產機械化更堪稱農機農藝融合的典范。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站長劉憲認為,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快速發展的階段。不過,目前農機農藝融合相對滯后矛盾突出。在糧食作物中,水稻低成本規格化育秧技術、雜交稻和超級稻少本稀植型插秧技術始終是機插秧技術發展的難題。丘陵山區等欠發達地區適應農藝要求的農機具推廣應用緩慢,仍是影響和制約全國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提升的瓶頸。
從各地發展來看,生產糧食所采用的先進農藝技術若要標準化、大規模、高速度地推廣,必須與農機化技術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許多農藝措施尚不能通過機械化手段加以實現,比如雜交水稻制種仍延續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供種保障難度大。一些雙季稻區,由于稻作機械化水平低、用工量多,已影響到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我國糧食耕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環節的穩產高產措施對機械化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農機農藝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農機農藝相結合需堅持五原則
一是盡可能做到農業制度區域化、最優化和規范化,農業部門在制定農藝技術措施時要盡可能考慮到工程技術措施的可行性并保持農業技術的相對穩定,以減少工業對機具的重復研制和開發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農藝布局應盡可能集中成片,以減少農機投放量和提高機械工作效率;
二是按照因地制宜,用養結合、穩產高產、便于機械作業等需求,確定耕作制度;
三是農機設計要注意一機多用、機動靈活、可靠性、耐用性強等,以適應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多樣性和惡劣的工作條件;
四是由于農機投資大、研發周期長、農藝變化不宜頻繁;
五是為了實現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政府部門必須加強組織與協調廣大的農藝、農機工作者、農業工作者的配合,對農機與農藝有關科研課題的下達,對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方案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不能盲目追求技術上的高指標和先進性,而要從實際出發,周全考慮對技術經濟效果有影響的相關因素,更著眼于經濟效果的分析和節本增效,同時要注意把現代農業生產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長遠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取得合理方案。
實踐證明,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二者的結合應該是客觀的、規范的、科學的,農機與農藝不僅是理論上需要結合,更需要農藝與農機研發人員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機與農藝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相互發展,才能推動農藝制度的改革和提高農機產品的技術水平。
只有做好農機與農藝的結合,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會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使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建設成為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樣才能真正轉移農村勞動力,才能穩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順利進行新農村建設。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關鍵詞:
上一頁
上一頁:
推薦新聞